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郑州市政协近日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市政协委员、智库成员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安全宜居美丽乡村”进行协商议政。 热情建言 1 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市政协委员 逯祯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也是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硬骨头”。 郑州市应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坚持城郊融合、以城带乡,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审慎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城镇污水处理厂2公里范围内城郊村就近全部接入市政管网,进行集中处理,一步解决后期运维问题。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整县谋划、制修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尽快建立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优化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压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按照“全面彻底、准确细致、不留死角”的原则,全面排查,认真摸清设施底数,对未运行的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排查,按照“一站一策、退出一批、改造一批”的原则进行分类整治。以“资源化利用、可持续治理”为方向,积极探索,因村制宜,梯次推进。同时,注重质量监管,夯实长效管护,积极探索智慧管控,精细运维监管,强化公众监督,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径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 谭云飞 张丽萍 结合前期对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运维开展调研的实际情况,建议设置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由上级直接拨付至建设、运维主体。在新开工项目上,适当减少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优先保障运维资金,尽快发挥最大环境效应。除政府资金投入外,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探究村、镇集体合理付费,县级政府托底补助的运维经费模式。 根据以往项目建设和运维经验,建议新项目委托专门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合理规划,按照“一村一策”,分期、分批、分区域建设。同时,积极探索以源头减量、分区收集、分类处理、规模兼顾、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的治理新路径,在规划阶段降低建设、运维成本与难度,内源性缓解建设、运维资金压力。根据上一轮建设情况,总结经验,调整建设标准,优化建设内容、形式,为后期项目提供指导。 借鉴无锡市的“锡山模式”,一定区域内,选择1~2家专业运维单位负责运维管理。搭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可视化监管平台,实现运维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引入村民参与治理机制,鼓励村集体经培训合格后承接部分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日常巡查工作,同步考核运维单位与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点所在村集体,提高公众参与度。 此外,农村污水治理点多面广,要根据规模、环境容量、排放水体、资源化利用情况,科学开展分级监管。要鼓励污水资源化利用,兼顾解决排水难题。 破解尾水资源化再利用难题 市政协委员 仵辉 农村生活污水尾水资源化再利用程度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 就郑州而言,随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快速增加,生活污水尾水资源化再利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可持续治理为导向,发展新业态牧草(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是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尾水资源化再利用难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引进规模化养殖企业,由养殖企业提供技术和草种,供农户进行无土种植畜牧草,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新业态牧草(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既能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尾水处理问题,又能将尾水变废为宝、资源化再利用,同时,又生产出副产品畜牧草,增加农民收入。有场地和条件的,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场地,可以让集体合作社采用立体集装箱进行无土栽培;无场地条件的,可以通过管道将污水尾水引回农户院中,让农户采用立体栽培的方式,进行院落栽培或者屋顶栽培。 种植栽培后的畜牧草由养殖企业按协议价向合作社或者农户直接进行采购,这样,在解决养殖企业青储饲料短缺、成本过高、周期不稳定问题的同时,又能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也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推进我市农村生活污水再利用 河南省生态环境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郝益民 农村生活污水因无法仿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集中收集后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更需根据水质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降低污水处理量、处理难度和处理费用。 “黑水”(含有粪便的生活污水),可利用“大三格”或“小三格”式的简易处理设施进行前处理,以付费抽运的形式不定期运输至大型污水处理厂,进行高标准处置。 “灰水”(日常清洗污水),可利用管道直接排放至附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经处理后暂存于附近湿地、坑塘等处,利用生物自然降解净化作用进一步降低各污染物浓度,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资源化利用。 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后形成的“中水”,满足排放标准的可排放至附近的受纳水体,满足灌溉标准的可用于附近农用地灌溉使用,也可用于村庄道路降尘、绿化、景观等。 我市自西向东由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西部、西南部为丘陵、山区,中东部、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已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多以20吨/日及以下的小规模为主,可根据村庄附近土地利用情况,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生活污水再利用的合理方式。 重塑农村生活污水管控体系 市政协委员 黄兴 “数据孤岛”导致的信息壁垒难以打通是制约政府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因素之一。 市政府应牵头成立协调议事机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联席会”,用“大格局”管理思维重塑现有管控体系,做好政策实施前科学评估,因地制宜开展投建工作;做好“大数据”系统集成,开发农村污水生活污水治理“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将涉及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的各类基础档案数字化,通过设置不同模块做好关联查询、资料上传基础工作,赋予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系统最高使用权限,确保“穿透性”监审联动可随时开展;用好“大项目”管理思维,投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时,当将项目需求、项目可研、项目审批、项目建设、项目实施、项目交接、运行维护以及工作牵头部门、日常监管部门、治理配合部门等所涉及的单位、企业、局委统筹考虑,重塑农村生活污水管控体系;坚持“大市场”运营理念,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适时调整运营模式。 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付费制度 郑州市民建会员 翟书博 郑州市应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推行农村污水治理受益农户付费制度。探索地方政府、企业(含村所在地企业)、村级集体、农户多元投入模式。探索在实现集中供水的镇村(社区),将适当的污水处理费用纳入供水成本,补偿污水收集处理运维成本。对使用者付费一时不能弥补需支付的污水处理服务费的,按照权属责任,由市县人民政府予以补足;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原则,可以发放财政补贴,但不能长期依赖财政补贴,严格划分收费和财政补贴的权责界线,明确哪些成本应该由财政负担,哪些必须由污染者负担。 综合考虑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户承受能力、污水处理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付费标准,采取阶梯价格的方式调整生活污水处理费用;地方政府组织成本监审,并根据评估结果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定期评估结果并适时调整,按照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只有存在“合理盈利”空间,污水处理费才具有撬动投资的功能,才能吸纳优质社会资本和服务商进入污水处理领域;做好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对低保、五保家庭按月减免,对超出的部分按规定标准征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引导,营造人人支持、个个参与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市政协委员 刘胜平 围绕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议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省、市、县三级污染防治工作范畴,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及工作力度。树牢规划刚性约束理念,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规划的统一衔接,统筹规划、建设和运维全流程管理。结合区域实际,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政策文件和操作规范,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质量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快形成多元投入体制,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强省级资金统筹,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省内已上市和拟上市的环保企业,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公司债和可转债、收购重组等方式募集资金,积极参与投资农村污水治理项目。 借鉴苏浙两省先进经验,研究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程》《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维护及效能评价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入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常态长效建管运维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另外,加紧组织专门力量对已建设施和配套管网逐个摸排,编制维修以及后期运维方案。将乡镇、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末端和配套管网纳入一体化运维管理,加快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第三方整体托管,采取运行效益与付费挂钩的方式压实运维责任。 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对基层组织、干部和群众培训,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细化、实化工作任务和措施,做到有量化指标、有项目支撑、有实施计划、有阶段考核。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人心,形成政府主导、群众自觉、上下联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真诚回应 2 经验做法 3
来源: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