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过5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截至10月9日,南水北调中线累计向我省供水176.1亿立方米 ●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沿线河湖生态补水近90亿立方米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其中,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沙盘格外引人瞩目。 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12月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过5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黄河一年的水量,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守牢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底线,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10月9日,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表示。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沟通了长、黄、淮、海四大流域,与东线一期工程一起,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贯穿京津冀豫,形成了水系互联、互通、共济的供水格局,源源不断地新增优质水资源,盘活存量水资源,挖掘和释放受水区优势经济资源要素潜力,实现南北之间各类经济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优势互补。”省水利厅厅长孙运锋说。 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已成为沿线大中城市新的供水生命线,由规划时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重要城市的主力水源,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如今,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河北两省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都得到了新提升。我省11个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省沧州、衡水、邯郸等地区,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 甘甜的丹江水,滋润了受水区群众的幸福生活,守护了受水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通过长期持续加强水源区水质安全保护,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通水以来供水水质一直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及以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河南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布局9座调蓄工程,其中观音寺、鱼泉、沙陀湖等3座调蓄工程已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工程效益将进一步发挥,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守着一库丹江水,却吃不上丹江水”,淅川县这种城乡供水现状将得到改变。9月28日,淅川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实施后,可保障淅川县70%以上人口用上安全、稳定、优质的丹江水,推动全县形成城乡供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的供水保障体系。 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引领,通过不断完善的南水北调配套水网向农村地区供水,推进南水北调用水指标水权交易,我省持续扩大南水北调供水范围,科学谋划了涉及37个市、县(区)城乡供水项目,其中舞钢市、淮阳区、内乡县、平顶山城区供水工程和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等已建成通水,郑开同城东部供水等20个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来自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南水北调中线累计向我省供水176.1亿立方米,占全线累计供水的三分之一强。11个省辖市市区、44个县(市)城区和101个乡镇用上了优质甘甜的南水北调水,直接受益人口2600万。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规划引领、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最大程度保护和恢复生态原貌,形成了一道千里绿色生态廊道。 水到渠成,南水北调中线通过向沿线50多条河流湖泊生态补水,串连起沿线的山水林田湖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已累计生态补水近90亿立方米,受水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效果明显。 2016年以来,得益于中线一期工程将洪水资源化,向沿线河流生态补水,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连续两年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65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在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工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水利部南水北调司相关负责人说。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 这项“世纪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攻坚克难、团结治水,守正创新、科学民主绘就的中华民族的世纪画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南水北调工程新内涵新期望。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通水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希望南水北调移民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并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事实证明,缺水不但是历史上导致旱灾频发的主因,更是北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回顾南水北调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展望南水北调任重道远却充满美好的未来,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南水北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例,是坚持不懈、持续推进、尊重科学、民主决策的实例,也是艰苦奋斗、通力协作、顾全大局、积极奉献的实例,更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团结协作的实例,还是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实例。
作为一名影像爱好者,我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结缘已近20年。2005年,我有机会参与穿黄工程的开工准备工作,正是从那时起,产生了拿起相机记录这一盛举的冲动。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征迁、移民、文物保护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无数专家、技术人员、工人投身工程建设,我成了忠实的记录者。 长达1432公里的中线工程,落差不到百米,既要全程自流,又要稳固如山,这是对设计师和建设者提出的挑战。心怀敬畏的我背上相机,跟他们一起翻山越岭,走河廊、跨大桥、下隧洞、登排架,穿梭在工地,时时被镜头中的景象感动。当年点点滴滴的记录,如今都是珍贵的历史影像。 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我也从地面相机拍摄转向无人机航拍。当第一次透过屏幕俯瞰,受到的震撼无以言表。一条平坦规整的长渠横卧于沃野,隐匿于江河,穿行于都市,满怀激动的我不断变换角度、按下快门。我很庆幸自己能用镜头记录下这伟大时代的伟大工程。 2020年,我有幸承担《河南河湖大典南水北调卷》的图片拍摄,再次走遍省内731公里的渠段,惊叹长渠如神来之笔,绘就了华北大地上的美丽图景。 一渠碧水静静流淌,两岸景色鸟语花香。用镜头记录这一“国之重器”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走遍南水北调中线的四季更是一直以来根植于我心底的梦想。今年夏季,我与影友一道,再次开启了新的拍摄征程,从丹江口水库出发一路北上,见证新时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新变化。
从2010年开始,我参与并见证了南水北调这项伟大工程的点点滴滴,将满腔热血融入了这千里长渠。 国之重器贵于精。提起南水北调工程,最让我惊叹的便是工程建设标准的细致入微。当年我所在的郑州段建设管理处,负责总长93.764公里的干渠,处处可见科技的力量,全段均采用衬砌机进行渠坡及渠底混凝土浇筑,既保证质量,又加快进度。 在新郑南段干渠,我们引用智能设备控制土方填筑,渡槽混凝土浇筑则全力把控好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待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完成后,浇筑混凝土来提高渡槽的抗裂性与耐用性。 在潮河段,加强施工管理,合理降排水,以应对地下水丰富对填方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确保填筑质量层层达标。在郑州二段干渠,“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参建单位纷纷出谋划策,困难逐一克服。 最近几年,我又奋战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最前线”——南水北调中线舞钢市引水工程,利用近两年时间,带领年轻一代的南水北调建设者,完成了52公里的引水管线工程,新建一座一期日供水5万吨的水厂。去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水厂正式通水,看着清澈甘甜的丹江水进入舞钢市的千家万户,我感觉一切坚守和付出都值了。 目前引水工程已平稳运营13个月,累计供水1248万吨,水质达标率100%。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南水北调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千年伟业贡献微薄力量,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来源:河南日报
宣传:河南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