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张瑞芹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粗放的生产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生产方式,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基础之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这10年,通过推进能效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压减煤炭消费、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我省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省委、省政府将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纳入“十大战略”,全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更加动力十足。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我省对煤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进行超低排放治理和提标改造,控制“两高”项目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散煤“双替代”、大宗物流“公转铁”“公转水”、老旧车辆淘汰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现了大气污染物大幅度减排,推动了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面做“减法”,一面做“加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全省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使煤炭消费占比从82.8%降至67.6%,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6.4%。随着全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41%降至2020年的35.8%。 未来几年,是碳达峰的窗口期、攻坚期、机遇期,这对于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的河南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下,我们仍需深入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煤电“三改联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同时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含绿量”高的新经济,降低地方经济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