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
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
主持发布会
刘友宾首先通报生态环境部
近期重点工作
一季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稳中求进,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中新社记者:《“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请问目前受污染耕地情况如何?针对受污染耕地采取了采取了什么措施?修复工作进展如何?近几来将采取什么措施达成93%的目标?
农民日报记者:我想了解一下,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情况怎样?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年来我国大量化工企业进行了搬迁,特别是一些沿江化工企业在加快关转搬迁。社会比较关心的是化工企业搬迁后土壤污染的问题。我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部在加强搬迁化工企业的土壤污染监测、污染治理修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还在生产的企业有什么预防土壤污染的举措,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生态环境部对一万多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了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想问排查的结果怎样?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在哪些方面?谢谢。
苏克敬:2021年,生态环境部指导地方对近1.5万家企业开展了一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排查结果表明,近7成企业存在或多或少的土壤污染隐患。对于排查出来的隐患点,各地指导企业边查边改,整改完成率目前已经达到73%。下一步,将总结首轮排查的经验,分行业制订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依法依规指导帮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精准有效防范企业新增土壤污染。
南方周末记者:刚才介绍了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工作计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市场广阔,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面临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缺少技术人员维护等短板,企业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损,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引导各方发挥积极性呢?
海报新闻记者:地下水污染由于其隐蔽性、危害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直倍受关注,在此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也通报了多起与地下水污染相关的典型案例。可否介绍一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谢谢。
苏克敬:“十四五”期间,要重点扭住“双源”,就是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从“建体系、控风险、保水源”三方面发力,统筹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将贯彻“水土共治”的理念,强化“地表与地下,土壤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协同治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注意到,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中,有的地方存在“屡查屡犯”“虚假整改”的问题。请问近日印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能否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将对督察整改工作产生哪些积极作用?
刘友宾:新出台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明确了督察整改责任主体,规范了督察整改工作的程序和要求,规定了对督察整改不力的问责措施,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督察整改管理闭环,确保督察整改的严肃性和实际成效。督察整改是严肃的政治责任,决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干打雷不下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将指导督促各地、有关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准确把握督察整改工作要求,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推动督察整改工作求真务实,取信于民。
封面新闻记者:据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经完成。请问目前掌握的土壤污染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苏克敬: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表明,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但是一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仍比较突出;有色金属矿采选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隐患不容忽视,部分企业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目前工作成果已经在相关部门间实现了共享,得到部分应用。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度挖掘详查成果,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强化责任落实,推动解决详查发现的突出污染问题,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界面新闻记者:随着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效果,农业面源污染渐渐成为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下一步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何考虑?
苏克敬:“十四五”将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着力发挥好监督指导的职能,聚焦重点区域,督促指导各地加大防治力度。对种植业,控源头、减总量,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药、绿色防控等重点任务,同时加强农膜全链条监管,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对养殖业,促循环、防污染,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防畜禽养殖污染,同时依法加大水产养殖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在监督指导方面,抓试点、建体系,加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体系,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治理技术模式。
来源: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