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加强生态环保及生态文明建设,省生态环境厅与河南日报联合推出“书记(市长)谈生态环保”专栏,展现各地对生态环保有关问题的思考、打算和措施,为建设美丽河南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今日推出商丘市市长张建慧访谈文章。
图片
近年来,商丘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经济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商丘市市长张建慧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问: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商丘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效?
答:近年来,商丘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民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截至2020年12月22日,去年全市PM10、PM2.5浓度分别较2016年同期下降37.4%、32.0%,优良天数较2016年同期增加49天;2017年、2018年商丘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增速居全省第1位,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0多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1位。2020年前三季度,商丘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我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环境。通过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坚定了绿色发展理念,改善了招商引资环境,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问:近年来,商丘市在污染防治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答:第一,突出抓好扬尘污染治理关键。从建立防治长效机制入手,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建设环城路,改善道路通行条件。通过环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融资租赁模式,先后装备各类环卫清扫车辆1471部,在几个月内中心城区环卫机械化清扫率从23%跃升到100%。对背街小巷开展了黄土裸露专项治理,对城郊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摸索出道路清扫保洁10项作业模式,建立健全了10项保洁制度。
第二,全力推进“四大结构”调整。去年提出了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加快推进水泥、商砼、铸造等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环境改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市已建成光电、风电装机175万千瓦。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大力推行新能源车辆,目前城区新增货运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中心城区公交车辆在全省率先全部实现新能源化。加快建设绕城通道,对大货车实行远程分流。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工地评选活动,引领企业绿色发展。
第三,持续实施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了274个园林绿化工程,对中心城区“十纵十横”重点道路进行绿化提升,新建成了93个公园、游园,增加绿化面积2018万平方米。下大力气对中心城区的9条内河进行黑臭水体整治,建成了9个带状公园,昔日的臭水沟、垃圾河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
第四,下大力气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针对豫东平原地区特点,统筹区域布局,先后建成了5个垃圾发电厂和4个生物质发电厂,年处理能力113.5万吨,不仅解决了城市垃圾出路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增加了新的税源。
第五,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0个,日处理能力达115.75万吨,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四类水质标准。持续加大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累计投入5.6亿元,完成保护区内746户居民搬迁。
问:商丘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有哪些制度保障措施?
答:通过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我们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
一是攻坚领导机制。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将研究生态环境工作列为常设议题,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2016年以来,累计召开高规格会议达100余次。二是攻坚调度机制。根据阶段性工作安排,采取日调度、周总结、月考核的工作机制,尤其是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时期,每天下午召开工作调度会。三是攻坚会商机制。根据拆迁和渣土外运需要,建立多部门会商机制,及时研究拆迁时间、作业方法、防尘和监管措施,实时监测,有效控制。四是攻坚督办机制。实行“三单制”,第一次发现问题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第二次发现下达《整改不力催办单》,第三次发现下达《立案调查通知单》,启动追责程序。五是攻坚奖惩机制。将大气、水环境质量全年目标分解到月、具体到天,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奖优罚劣,倒逼责任落实。六是攻坚预警机制。市攻坚办实行24小时值班,紧盯空气质量指数和变化趋势,及时发布管控指令,专人专班现场解决污染问题。七是攻坚考核机制。对环境问题实行计分制度,扣分累积到一定程度,采取警示、约谈、问责等措施。
来源:河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