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洛阳市国家黄河湿地孟津段,工作人员在保护区日常监测过程中,在稻田里发现80余只的黄胸鹀(wú),这种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为“极危”物种,在世界上存活数量很少。
在上世纪90年代,黄胸鹀和麻雀一样种群规模较大,世界范围内有数十万只。不过,随着生态环境改变,黄胸鹀的数量逐年减少。2004年,黄胸鹀由“无危”改为“近危”,2013年改为“濒危”,直到2017年12月5日又升级为“极危”物种。
黄胸鹀(拉丁学名:Emberiza aureola,别名:禾花雀),鹀科鹀属小型鸣禽。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其体长14~15厘米,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
黄胸鹀每年春秋两季迁徙经过洛阳市境内,春季一般停留20天左右,8-10月在保护内停留,保护区多年来均有记录,数量保持在200只左右,今年发现的数量略有增加,目前最大观测数量为310只。
近年来,随着洛阳市多措并举持续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草原雕、火烈鸟、疣鼻天鹅等新物种首次被发现,黑鹳、灰鹤、鸳鸯、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均以较大种群出现。
来源:河南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