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源普查的目的是为摸清各类移动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情况,进一步加强移动源监管和污染防治,为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经济综合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污普”移动源普查情况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以下简称“二污普”)统计结果显示:机动车保有量2.67亿辆,工程机械保有量413.2万台,农业机械柴油总动力7.62亿千瓦,营运船舶数量27.82万艘,国家铁路内燃机车燃油消耗量246.18万吨,民航飞机起降架次1024.89万次。
移动源排放总量大,排放来源多
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氮氧化物尤为突出。普查结果表明,2017年全国移动源排放的四种大气污染物共计1381.13万吨,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硫分别为1064.88万吨、35.01万吨、239.16万吨、42.08万吨。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9.65%,已成为我国大气氮氧化物排放的首要来源。
统筹“油、路、车”治理,协同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控制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保持快速增长,但通过实施更严格排放标准、加速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升级油品质量、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等措施,使得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燃煤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工业和燃煤排放占比下降,移动源排放污染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严重,夏季臭氧问题日益突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是其重要前体物,移动源已成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要来源。通过本次普查可以发现,重型货车是移动源氮氧化物控制的重点,其保有量约占机动车保有量的2.04%,氮氧化物排放量却占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1.84%,占移动源排放总量的34.56%;小型客车是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重点,其保有量约占机动车保有量的67.08%,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62.36%,占移动源排放总量的51.18%。因此,如何协同做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是移动源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难题。另外,非道路移动源的排放占比不容忽视,且尚未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出台《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了多部门分工配合、“油、路、车”统筹治理的移动源大气环境管理格局。建议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交通运输方式;加大老旧车辆淘汰力度,不断提升在用车清洁化水平;持续开展黑加油站点专项检查,不断强化油品达标保障能力;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环境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大非道路移动源污染减排力度。
来源:中国环境报